从Salesforce看,如何理解并设计CRM系统?

笔者将通过分析本文Salesforce总结设计逻辑和思路CRM系统的设计逻辑,以及设计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。

最近由于工作所需,为公司的销售团队设计了一套内部使用的CRM销售管理系统。

为了设计这类产品,我们专门研究并分析了该领域的巨头产品——Salesforce,通过分析产品的设计逻辑和思路,激励和思考自己的产品,分享实际设计过程中面临的一些问题,给大家一些启发。

为什么是Salesforce

对B端产品接触较少的人可能对端产品接触较少Salesforce不太了解,但是只要涉及到B一定会提到端Salesforce这个B端领域的巨头,尤其是中国B端产品或多或少都收到了Salesforce的影响。

根据互联网女王玛丽·米克尔最新发布的2019年互联网趋势报告:Salesforce公司市值1250亿美元B市值在终端领域排名第一,在全球互联网企业市值中排名第11位,压制着我们熟悉的Uber、Booking、美团、百度等公司。

是什么支撑?Salesforce市值这么高?

试用研究和为自己的产品找到想法的目的Salesforce免费试用版,顺便说一句Salesforce提供30天的免费试用期,并打开所有功能,足以看到Salesforce自信和开放。

Salesforce总体设计逻辑

由于Salesforce它已经是一个非常完整的生态系统,涉及到企业的各个方面,所以本文只分析Salesforce的CRM,销售管理系统。Salesforce从主页的设计可以看出,整个产品的设计是以任务和目标为导向的,Salesforce在分析公司时,采用以下公式:

业务流=目标 任务

首先制定整体绩效目标,然后将目标分解为每个阶段甚至每天的任务,任务可以分解为特定的客户,客户来自漏斗:潜在客户→业务机会→联系人→客户。

如下图所示:

通过这种方式,Salesforce将不同公司的销售业务抽象成共同的模型,从而设计出更通用的形式。不得不说,Salesforce与国内大多数同类公司相比,业务拆解更加细致细致。

从菜单导航的角度来看Salesforce了解销售流程

首先看菜单栏。与同类产品相比,采用罕见的横向菜单布局,视觉上对用户更友好。

此外,每个模块的下拉菜单只有两栏新建或历史记录。与国内相比CRM产品将在下拉菜单中添加许多子栏,Salesforce设计更简单,尽量将所有功能放在一个页面通过合理的布局减少点击的操作步骤。此外,当用户习惯了产品时,他们会发现添加新内容将非常方便和快速。因为新的销售是一个相对频繁的需求,无论是新的客户还是任务。

从菜单导航设置的角度来看,Salesforce全面考虑整个销售过程。

从客户设置可以看出,Salesforce将客户分为客户、联系人和潜在客户。

从功能设计可以看出,三者的区别在于客户是已经确定交易关系的主体,一个客户将与多个联系人对应——即一个公司将派出多个员工与其他公司联系。例如,从一般业务人员到部门领导,甚至公司高管,Salesforce在实际商业接触中充分考虑多层次的接触模式,所以这方面的考虑还是很细致的。

如下图所示:

潜在客户是其他与公司没有正式的合作关系,但已经与发展成为客户前景的公司有了初步的接触。

因为公司刚接触的时候往往只派一个人进行初步接触,所以这里没有设计多个联系人。与潜在用户接触时,Salesforce这类事件主要抽象成两个模块:过程状态和任务事件,这也满足了绝大多数公司在市场上的需求。

Salesforce提供仪表板监控业务指标和分析销售流程的功能,这也是国内CRM产品使用较少的形式。

仪表板中,Salesforce关注的数据指标主要包括:各阶段销售;salesforce定义的销售阶段包括:qualification(可理解为接触阶段),need ** ysis(评估阶段),negotiation(协议阶段)、closed won和closed fail(交易成功和交易失败),以及交易成功和交易失败的客户来源和特定客户。可以看出,完成和失败的原因也以完成绩效目标为导向。

总结

总结一下:Salesforce在设计CRM在产品中,首先从大维度定义产品的目的,即完成绩效目标,然后将目标分成每个阶段的任务——获得足够的客户。

客户来自于层层的转型。这样,产品的逻辑和结构逐渐清晰,也为自己的产品设计提供了思路。

设计自己的CRM产品1. 如何分析和找到核心需求?

既然分析完了Salesforce为什么要先分析产品的需求?

首先,以上Salesforce产品分析了包括其他产品在内的大量公司的真实业务需求,从而提炼出设计成这种形式的核心需求。因此,设计产品的核心是从需求出发,分析和找到核心需求,从而找到真正有效的业务流通模式。

B端产品需要和大量的一线业务人员沟通需求,确定他们的痛点和难点,而由于这些业务人员大多是从自己的视角出发,一碰到问题就容易产生新的想法,因此这种需求往往是“拍脑袋的”。

作为一名产品经理,我们需要根据业务人员所说的需找出需求的共同点,从而提炼出核心需求。B端产品面临的困难往往是定制和通用的选择。一方面,产品应根据业务人员的实际需要进行设计,另一方面,需要抽象通用和共同的东西,形成一定的通用组件,以实现产品的良好可扩展性。

这里推荐需求分析PSP方法:即P(Person,角色)、S(Scenes,场景)、P(Paths,路径是如何通过具体需求进行分析。

首先,这一需求非常不清楚,主要反映在没有解释如何输入和查看哪些信息。此时,有必要与一线业务人员进一步澄清查看哪些客户信息。

明确后,需要确定输入方式是通过手动输入还是其他接口自行导入。后续与小李的详细沟通发现,用户是通过上一步筛选出来的。因此,数据的自动导入可以通过连接上一个产品的数据库来实现,并增加手动输入和修改的功能,以防止数据错误。

因此,需求的核心点是快速确定客户信息,因此自动导入比手动输入和批量输入更能解决问题。

同时,通过PSP方法,需要明确不同角色的使用场景和路径。在该需求中,主要涉及到管理员、销售两种角色,录入功能应该只针对销售,因为他们是距离客户最近的人员,第一时间会了解到客户的新的信息。而修改功能应该只针对管理员,因为他们负责管理销售,因此他们有权修改客户的进程等相关信息。

2. 在设计产品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三个问题

在确定了核心需求和产品的基本结构和框架后,在具体设计过程中需要始终注意以下问题,使设计产品更加合理和可扩展。

1)数据从哪里来,去哪里?

乍一看,这很像哲学家苏格拉底所说的从哪里来,从哪里去的哲学问题,但这实际上是设计这类产品的基本逻辑。

C端产品数据明确来自用户,B终端产品的数据往往来自其他系统和产品的传输,因此设计产品的第一步和最基本的步骤是澄清系统数据来自哪里,以及如何流通。

以自己设计的系统为例:由于该系统是为客户设计的销售管理系统,最重要的客户数据来自H5以及小程序收集的客户信息,包括客户自己填写的手机号码和其他基本信息。

因此,首先要确定与技术开发相关的接口,以接收和传输数据到系统。当数据进入系统时,应确定数据的流通规则,即顺序和相应的关系。该系统采用三级分配的原则,即数据到最终销售和三层分配,如下:

这种分配方式确实不够快捷简洁,但有两个好处:

方便组织管理和分工,每个角色都有自己明确的数据边界和范围。方便客户数据与销售的一对多匹配。不同的公司对客户跟进有不同的规则。例如,一些公司规定一个客户对应一个固定销售,并单独负责整个过程的转型,而许多公司往往是一个客户对应多个销售,即当销售转型不顺利时,往往会改变销售跟进。因此,这种设计有利于客户对应销售的快速调整。

2)权限角色问题

权限和角色往往是这类产品的重点,但在设计权限角色之前,首先要确定权限角色的目标是什么?

本质上,设计权限角色是为了使不同的角色具有不同的功能权限和数据权限,两者的区别如下:

因此,在确定不同角色对应的功能权限和数据权限后,会影响不同角色的菜单设计和页面设计。

例如,上图中的角色1是部分管理员的角色,所以向他展示的菜单栏包含了人员配置的功能,而其他角色不应该显示,如下图所示:

(角色1)

(其他角色)

3)哪些部分应该模块化?

最后,在具体的设计功能中,需要考虑如何将相关功能或需求放在一起,实现系统模块化,实现松散耦合:模块内部功能密切相关,模块直接相关,确保一定的独立性,有利于未来系统的扩展。

以自己的系统为例:

在这样做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个问题是:数据统计功能应该放在每个模块中,还是单独显示一个模块?

由于许多模块需要数据统计,统计的时间维度和字段不同,因此更纠结于采用什么形式。最后,从系统可扩展性的角度,将数据统计分别制作成一个模块,以便在未来的模块中显示更多的数据分析相关功能。如何统一不同模块的数据统计?

这需要抽象整个业务的更底层的信息,找到最受关注的数据指标,最后进行集成。集成前如下图所示,数据指标较多且分散。

整合后,通过时间筛选器筛选整体数据和时间维度的数据,大大提高了数据的灵活性,更加关注核心指标,如下图所示:

最后,整个系统的模块大致如下,便于后期更灵活的扩展。

本文由 @woer 原创发布于每个人都是产品经理。未经许可,禁止转载

题图来自Unsplash,基于CC0协议

扫码免费用

源码支持二开

申请免费使用

在线咨询